長島秋話
長島,不是一個島,是一群島——長山列島,南起山東蓬萊,北至遼寧大連,東邊隔海與日、韓相望??偣?2個島嶼、66處明礁和8700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;這里,古為萊夷之地,是登州入渤海道的重要驛站;清代以“廟島群島”之名嵌入國際版圖。
“平海茫茫接太空,畫欄憑處地形窮。風波誰道三韓隔?舟楫從來萬里通。竹島微茫殘照外,蓬山想象彩云中。臨風忽起鄉關念,歸棹何時與子同?”
除去“鄉關”與“歸棹”,我們采風的季節、路線,乃至所見景物,幾乎與390年前這位朝鮮冬至使(高用厚)相同:先游蓬萊閣,遠眺群嶼,隱約可見煙波之中的大小竹山島……從蓬萊客運碼頭乘船至長島縣城——南長山島,只有30分鐘航程,每隔半小時就開一班船,人車同渡,很是便捷,且坐在船上絕不寂寥,每當客輪啟航,必有成群海鷗伴渡,愉快爭食客人撒向半空的各類食物。
觀鷗興未盡,位于群島最南、也是面積最大(12.8平方公里,島岸線長20.02公里)的南長山島已漸漸展露玉容,最先入眼者乃山頂一架架白色的風能發電機,據說,此地全年有效風能時間2300小時,是全國三大風場之一。
只見紅日西斜,已是下午三四點鐘的光景,疾往位于島南端的林海公園。
林海公園實為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南臨碧波萬頃的黃、渤海;北負山巒峻拔的千畝松濤。林之深處花蔭蔽日,空氣潤澤,每一口呼吸,都是青草的芳香。步履涉處,不知名的鳥們“啁啾”著,拍打翎羽瞬間飛向遠方。據說,該景區內生長著780余種植物,每年有300多類、大約10萬只候鳥打此路過或棲息……
入園路徑是一條長長的木棧道,順山勢及海岸屈曲盤桓,似一條探水長龍靜臥天海間。由于長島的旅游旺季已過,此時靜靜的,沒有其他游客,唯海浪拍打礁石的壯觀。礁石上千姿百態栩栩天成:深情凝眸的鴛鴦、憨態威武的巨蛙、強壯靈動的奔?!瓪q月靜好,秋意安詳,海濱夕陽散布著粼粼金光,光束穿透亂云,沐浴遠方的漁舟點點。天空由遠及近,是蔚藍、深青、金黃、亮白和嫩嫩的玫瑰粉色……
登高眺遠時,紅日已西斜,西南東北走向的黃、渤海分界線――長山尾,蒼莽壯觀:二水相擊處,黃海深青,渤海湛藍,海風激蕩起浪濤,分界線卻猶然清晰可辨。正南,煙嵐縹緲處,那一片隱隱約約的黛色,竟然就是蓬萊!
“忽聞海上有仙山,山在虛無縹緲間”……蓬萊、瀛洲、方丈之名據傳始于秦代。那時候,始皇帝被臣民們山呼“萬歲”的吶喊震昏了腦袋,飄飄然擁出阿房宮,東尋長生不老之藥去者,到得山東登丹崖山頂向北一望,但見云蒸霧繞,天海蒼茫,一神秘島嶼在煙霞之中時隱時現。來自黃土高坡的“天下第一人”頓時龍心大動:“此乃何處?!”
“此乃仙山!” 一方士趕緊向前答話。
“仙山何名?”
方士一時傻眼,慌亂中忽見山坡一蓬藜草(古稱萊),順口答:“仙山名蓬萊”。
實際上,早在先秦時代,廟島群島已經被開發:春秋時,它是齊國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重要通道;及至秦漢,成為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的重要基地……
公元前219年,徐福首次尋藥未果;9年后,秦始皇再“遣振男女三千人,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”,而這次“徐福得平原廣澤,止王不來”(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)。老徐就這么充分利用始皇帝的求生欲,實現了自己“海外大移民”的宏偉抱負??芍?,再了不起的大人物(哪怕是皇上)只要心升貪欲,也都難免上當受騙的悲慘結局!
但是,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并未具體說明徐福所到的“平原廣澤”在哪,給后人留下了千古謎團。近年,中日韓三國學者從考古、航海、民俗學等方面進行考證,基本達成共識:船隊從山東半島啟程,經廟島群島至遼東半島,再沿海岸行船到朝鮮半島南部,然后南下抵達日本列島。徐福渡海移民,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,它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了1700多年,而成就此壯舉,依托的是廟島群島這一天然的海上安全通道。
看海歸來,有幸享用傳說中的長島海鮮宴:清蒸櫛孔扇貝、光棘球海膽;清煮八爪魚、刺參、大青蝦;清炒鮑螺肉;家常燉魚;皺紋盤鮑;以及各類海鮮水餃,就連湯面都是用新鮮海蠣子煮的!其鮮其美,絕勝在日本吃的那些高價海鮮。據說,長島原產的藻、貝、魚蝦類海產品竟達217種之多。
次晨,驅車前往北長山島。北島與南島相距不遠,二者之間一橋飛架,島上有月牙灣、九丈崖、望夫礁公園等景觀。望夫礁乃海濱一天然礁石,狀似頭戴圍巾、懷抱嬰兒的漁家婦女,傳說有年臘月二十八,一位漁夫為生活所迫出海,遭遇風浪;其妻懷抱尚未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等待。后來,丈夫始終未歸,妻兒站成了石頭……
這一悲凄故事,讓我想到距此不遠的廟島。在這片海域中,廟島雖小但因仙而名,島上的顯應宮乃我國北方最具影響力的媽祖官廟,與福建湄洲媽祖廟并稱為“南北祖庭”。據《長島縣志》記載:1949年以前,該縣10個住有居民的島上,共存各類廟宇120座;后來,經過漫長反封建迷信的歷史進程,漸漸都已消失,唯媽祖廟,常年香火不斷。廟島媽祖像最初由福建船民帶來供奉,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正式建廟。煙臺開埠前,長島作為登州外港,一直是中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中轉地。清咸豐五年(1855年)九月,運載皇糧的船隊在這片海域遭遇風浪,得“娘娘”護佑化險為夷,皇帝為此親筆題寫匾額“神功濟運”……
經過歷代皇帝的四次褒封,媽祖的神格從夫人、妃、神妃升到了天后圣母,但長島的漁民依然親切地稱其“海神娘娘”。 如今,每逢元宵節和媽祖生日,“海神娘娘”的道場仍舊萬余人朝拜,漁民們不會忘記,在那個曾經的風帆時代,是“娘娘”的力量支撐著他們脆弱的生命,給他們降風搏浪的勇氣!記住恩人,是中國百姓的善良的本性。
因時間關系,此行不得不舍棄包括廟島在內一些頗向往的地方,如:長山島北數十海里處有一砣磯島,砣磯古名鼉磯,鼉是揚子鱷;磯為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。從衛星圖上看,該島確似一條鱷魚靜臥于萬頃碧波。鼉磯島自宋代始出產一種名為雪浪的魯硯,乾隆《大清一統志》上有載:鼉磯島“產美石為硯”。更難得的是,小島至今保留著原始、淳樸的漁村風貌,居民過著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……
登上回程的渡船,海風已有習習涼意,鷗鳥依舊,山頂上的“風機”已開始緩緩旋轉,廟島的秋天,明澈、清幽,若少年時夢中的神話。再見,下一次,相約砣磯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