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把印尼民歌唱遍中華大地——寫在歌唱家、教授陳蓉蓉 80 壽誕之日
在棉蘭上高中時的陳蓉蓉
陳蓉蓉老師離開我們已經整10周年了,她是2010年3月28日去世的。原本我這篇文章是想在她逝世10周年的日子完成的。突如其來的疫情,打亂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我的采訪、收集資料、寫作計劃也暫時擱淺。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,動筆的愿望又強烈起來。經過一番走訪、電話采訪、查閱資料、靜心思考……終于如愿以償把文章寫完。今年10月11日是陳老師80歲壽辰,我想此時能發表這篇文章,也是文逢其時,天遂人愿,是對陳老師在天之靈的告慰,也是對她如歌之生命的追思和緬懷吧——“斯人已去,歌聲長存”。
她是全家8個姐弟中
第一個回到中國的
陳蓉蓉1940年10月1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棉蘭市,祖籍福建莆田。她是華僑第二代。陳蓉蓉的父親陳熙,是上世紀30年代廈門大學中文專業高才生,學生時代要求進步,因積極參加學運,反對腐敗政府的統治,遭威脅逼迫,只身逃到蘇門答臘島的棉蘭,投親謀生。陳熙善良正直,為人忠厚,而且,文學功底好,又能書會畫。妻子張翠珠是印尼第四代華僑,溫柔賢惠,樂觀開朗,還能歌善舞,音樂天賦突出。夫婦倆都是教師,陳熙在棉華中學教語文,后來還做了校長;張翠珠在當地小學教音樂。陳蓉蓉就生長在這樣一個淳樸善良、有著濃厚文化藝術氛圍的家庭。
當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傳到棉蘭時,作為華校校長的陳熙第一個在家門口掛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,被當地親國民黨勢力罵為“紅屁股校長”。在陳蓉蓉身上既有父親正直善良、熱愛祖國、要求上進的品德,又繼承了母親賢淑聰慧、樂觀開朗的天性,家庭的熏陶影響,使少年時代的陳蓉蓉對中國古典詩詞,對唱歌跳舞、彈琴都很有興趣。她最早會背誦的詩詞是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……”,平時最愛唱的歌是“一條大河波浪寬,風吹稻花香兩岸……”。
陳蓉蓉與丈夫石惟正一起備課(上世紀80年代)
新中國萬象更新、朝氣蓬勃、蒸蒸日上的喜人形勢,深深地感染著海外僑胞,也喚起了他們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強烈愿望。陳蓉蓉父母決定,把家中8個兒女中的老大——陳蓉蓉第一個送回祖國,接受高等教育,培養成才。由于當時教師收入微薄,加上要撫養8個子女,陳家的生活比較拮據。為了讓陳蓉蓉早日回國,夫妻倆節衣縮食、東拆西借,終于湊夠了她回國的船票錢。1960年2月,陳蓉蓉告別父母和弟弟妹妹,只身踏上了回國的路程。離開家里的那天,父親一再叮囑她:回國后一定好好學習,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才呀!母親把她送上棉蘭碼頭的“皇家號”游輪,望著女兒漸行漸遠的身影,母親強忍離別之痛,默默為女兒的平安、幸福祈禱……誰也沒想到,陳蓉蓉這次離家竟成了與父母的終生離別。當她30年后再次回到棉蘭時,只能在父母雙親的墓碑前,默默訴說無盡的思念與深深的告慰了。
陳蓉蓉滿懷對新中國的美好憧憬,抱著發奮學習、報效祖國的堅定理想,踏上了祖國的熱土。她先到北京華僑補校短期補習,后又轉到了當時的天津女六中學習。這一年的秋天,她考入天津音樂學院,成為了聲樂系一名大學生。校園里青春勃發、昂揚向上、放飛理想、追求進步的良好氛圍,令陳蓉蓉興奮不已,她把在國外燙的卷發改為兩個小辮,穿著一身紅色運動服,就像一團火一樣和同學們一起上課、練聲、彈琴、跳舞,奔跑在操場、球場,她的歌聲和笑聲不時在校園回蕩。她,一個歸國僑生,憑著對祖國的真摯感情,對事業的執著追求,還有她熱情開朗、淳樸率真的性格,很快融入了學校這個新集體。
有一次,學校組織下鄉勞動,為照顧歸僑學生,輔導員讓陳蓉蓉留在宿舍學習,可她堅決不肯,找班長,找帶隊老師,又找系領導,她說:“我應該和國內同學一樣下鄉勞動,我能吃苦,也會干活。不信,你們看看!”她真的沒有任何嬌氣,在田地里勞動時她干得特別歡實。此后,學校每次下農村,去工廠,到部隊,她總是第一個報名,不僅搶著干活,她還主動和農民、工人、戰士們打成一片。有一次下鄉勞動,她住在一位孤老戶大娘家,每天早晨,陳蓉蓉幫助老人做早飯,晚上從地里回來,又和老人聊家常,給老人唱印尼歌曲,老人特別喜歡她,一聲聲“閨女”、“閨女”的叫她,親熱得就像母女倆。在下鄉的日子里,陳蓉蓉常常是白天和村里的鄉親們一起摘棉花、掰玉米,晚上教她們唱歌、跳舞。村干部們說:“別看陳蓉蓉是華僑,她能和我們說到一起、干到一起、樂到一起!”
她把印尼民歌唱遍祖國大地
1965年盛夏之際,陳蓉蓉大學畢業了,天津音樂學院把學習成績優異、以演唱印尼民歌見長的陳蓉蓉作為難得的人才留校任教。同時,她歌唱生涯的第一個收獲期也開始了。在1965年畢業至1966年期間,陳蓉蓉先后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深入工廠、農村、部隊、機關、學校、科研院所等基層單位慰問演出和天津市舉辦的各個節慶日、紀念日的聯歡活動。此時,舞臺上的陳蓉蓉,氣質高雅脫俗,音質或激昂豪邁,或宛轉悠揚,她的女中音和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以及風格獨特的印尼民族歌曲,使她的演唱散發出別具一格的迷人風采。她在演唱施光南創作的歌曲《我的祖國媽媽》中,以結實、圓潤的抒情長句唱出一個海外游子對祖國、對故土的深深眷戀,歌聲的高亢、嘹亮,氣息的充沛比一般的女中音更多地滲透出男性的陽剛之美,給觀眾以鼓舞和振奮。印尼巴達族民歌《寶貝》通過陳蓉蓉細膩真摯的詮釋,唱出了搖籃邊母親對嬰兒、對遠行丈夫的柔情和思念,最后那句“寶貝……哎!”以呼喚式的弱聲處理方式,把觀眾的情感帶入一種溫暖的母愛之中,音樂雖結束,但甜美、溫馨的情感還在觀眾心里流動。膾炙人口的印尼民歌《哎喲,媽媽》,是陳蓉蓉每場演出必唱的曲目,她表達出的那種輕松、活潑、靈動、幽默的歌唱風格,深受觀眾,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喜愛,每次演唱時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。無論是演唱蘇門答臘民歌《星星索》、《衷心贊美》,還是演唱爪哇民歌《美麗的梭羅河》,她那載歌載舞、優美抒情的表演,都給觀眾呈現出一幅熱帶雨林、海風徐來的民俗風情畫卷。她以真摯熱情、自然大氣的演唱,傳遞著高尚、純真、友善的藝術美,她用甜美動聽的歌聲贏得了觀眾的熱愛與尊敬。一位中學生說:“如果說歌聲有顏色,有的歌聲是褐色,有的是淡青色,有的是黑色,陳蓉蓉老師的歌聲是紅色的,帶給我溫暖和愛意?!币晃怀钀酆谜哒f:“陳老師的歌聲不僅動聽,還帶著撲鼻香味兒,我仿佛能從她的歌聲中聞到飄來的陣陣花香?!?/p>
陳蓉蓉老師和她的學生們
1965年秋,正在天津的周恩來總理在一次聯歡會上聽到陳蓉蓉演唱的兩首歌曲,一首是《向北京致敬》,抒發了少數民族對黨和毛主席的熱愛之情;另一首是《我的祖國在非洲》,表達非洲黑人姑娘對殖民統治的憤怒和對獨立、自由的向往。演出結束后,周總理與陳蓉蓉親切交談,稱贊她唱得好,特別是《我的祖國在非洲》這首歌,唱出了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、國家獨立的心聲,總理還一句句地向陳蓉蓉學唱這首歌??偫磉€詢問她在印尼家人的情況,記住了陳蓉蓉的名字。后來有一次開全國人代會,周總理見到來北京參會的天津音樂學院的負責人時,還向他詢問起陳蓉蓉的近況。陳蓉蓉聽說后十分感動,表示一定要用優美動聽的歌聲,架起中國人民和印尼人民感情的橋梁,報答總理的關懷,報答祖國和人民的培養。1966年,組織上安排陳蓉蓉參加中國藝術團,赴非洲進行訪問演出,由于“文革”開始,未能成行。此事成了陳蓉蓉一生的一大遺憾。
改革開放以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,是陳蓉蓉歌唱生涯的第二次高峰期,也是她藝術生命最輝煌的時光。她先后參加了中國僑聯、僑辦組織的慰問歸僑農場人員和歸僑企業職工的各種演出,參加了“廣州羊城花卉節”的演出,應王昆老師的邀請,她還隨東方歌舞團在全國巡回演出。她的足跡遍及北京、上海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,在遙遠的黑龍江大興安嶺、內蒙古廣袤的草原、新疆沙漠邊塞也都有陳蓉蓉的歌聲,赤子情深,歌飛千里,她把印尼民歌唱到了祖國天涯海角、邊塞高原,唱進了千千萬萬歸國華僑和人民群眾的心里。
陳蓉蓉的丈夫,時任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的石惟正教授回憶說,有一段時間,陳蓉蓉的演出任務特別多。因為她平時教學工作也很忙,為了教學演出兩不誤,她就把演出盡量安排在學校的假期。記得陳蓉蓉曾經連續三個寒假都去外地演出,春節也不能回天津與家人團聚。 1986年春節,陳蓉蓉深入到湛江華僑農場最艱苦的一個生產大隊慰問演出。那里演出條件很差,既沒有舞臺、燈光、布景,也沒有電聲設備,更沒有樂隊伴奏。陳蓉蓉毫不在意,她就在農家院里給農場員工們唱了起來,當她唱起那首《我的祖國媽媽》:“我走遍海角天涯,忘不了祖國媽媽,兒女在海外漂流,常思念久別的老家……”時,在場的每一位員工都被深深打動,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——是呀!她唱出的是千千萬萬愛國華僑發出的心聲,是海外赤子對祖國真摯的愛。一位華僑農場員工給陳蓉蓉寫信說:“聽了你的演唱,我感動得哭了。是你動人的歌聲,把我的心永遠留在了農場。我高興地告訴你,你的歌激勵我留在祖國干‘四化’?!笨吹竭@感人至深的話語,陳蓉蓉更堅定了一個心愿:“凡是有華僑的地方,我都要去為他們演出?!蹦悄甏汗澓?,她又隨上海僑聯藝術團到廣東臺山和開平演出。富庶的僑鄉新貌和華僑的“尋根熱”,使她再一次親眼看到了祖國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,親身感受到了祖國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目睹了廣大華僑建設祖國的巨大熱情和取得的可喜成就,她更加熱愛這片深情的土地,傾盡自己的藝術能量,為祖國歌唱,為廣大華僑的愛國情、報國志歌唱。就在當晚的慰問演出時,她為華僑們演唱了小時候媽媽教唱的印尼蘇北民歌《星星索》,藝術團團長帶領演員們上臺為陳蓉蓉伴唱,臺下的觀眾也情不自禁地一起合唱,激情涌動,場面感人,大家的思緒由農場,跨過海洋,飛向那遙遠的蘇門答臘島……
陳蓉蓉每次演出選擇曲目的最主要標準是:好聽、觀眾喜歡,而不是考慮“這首歌是否經典?那首歌能否代表藝術水準”等其它因素。正因為她選的曲目好聽、觀眾愛聽,又適合她演唱,所以,她每次演出的效果都非常好。歌唱家于淑珍回憶說,陳蓉蓉演唱的印尼民歌,像《星星索》、《劃船曲》、《哎呦,媽媽》等,音色甜美、味道純正,也歌也舞,風格獨特,還沒有誰能和她相比的。每次演出時,她總是先用印尼語唱一遍,然后再用中文唱一遍,就是為了讓觀眾既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印尼民歌,又能聽懂歌詞的內容,理解歌曲所傳達的感情。她一上臺不唱上三四首印尼民歌,觀眾的掌聲是不會停下來的。
陳蓉蓉一直有個心愿,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印度尼西亞為華僑們唱歌。真正到了那一天,她還想把父母的骨灰從棉蘭接回老家福建莆田,讓他們二老葉落歸根……最終,陳蓉蓉的心愿未能實現,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遺憾。慶幸的是,中國唱片社、太平洋影音公司先后為她錄制了多種唱片和磁帶,其中有一部分唱片和磁帶發行到了印尼、馬來西亞等國家。通過這些音像制品,華僑華人親耳聽到了陳蓉蓉的歌聲,直到今天,一些老華僑還珍藏著陳蓉蓉當年錄制的唱片、磁帶。特別是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部和海峽之聲廣播電臺,還專門錄制了陳蓉蓉的獨唱歌曲,她的歌聲傳到了祖國寶島——臺灣。
她用真誠和熱情
善待社會、善待他人
陳蓉蓉在舞臺上追求藝術的美、歌聲的美、舞姿的美,在臺下她也是生活美、人性美、情感美的追求者。在鮮花和掌聲面前,陳蓉蓉始終保持著那份純樸真誠、熱情善良,保持著為社會、為他人著想的本色。
陳蓉蓉無論是和同事、朋友相聚還是與家人在一起,只要一聽到優美的音樂聲,她的身上、面部表情立刻顯示出一種融于音樂律動的興奮,經常會隨著音樂即興唱起來、舞起來,帶動同事們、朋友們或家人們和她一起邊唱邊舞邊歡笑,她把歌聲舞姿融入了生活,融入了友情和親情,和她在一起總是快樂、輕松和美好的。
陳蓉蓉待人的真誠與熱情被許多人所稱道。有一次,她和丈夫購物回來,剛走到學院門口,迎面遇到一位同事,丈夫把剛買的一紙袋蘋果舉到同事面前說:“來,吃蘋果!”那位同事笑著擺擺手說:“謝謝!不吃,不吃!”就走過去了。陳蓉蓉當即從丈夫提著的袋子里拿出兩個蘋果,追上那位同事,硬是把蘋果塞到了他的手中,同事感動地說:“陳老師,您太實在了!”還有她的學生們,不僅和她是師生關系,而且還是好朋友。有位女學生談戀愛遇到挫折,不愿跟父母說,就找陳蓉蓉老師商量。陳蓉蓉幫她紓解感情上的困惑,給她提出解決的辦法,陳蓉蓉還親自與她的男朋友電話溝通,解疑釋惑,促使她們重歸于好。每年的中秋、春節,她都把那些沒有回家的外地學生請到自己家中團聚、聯歡,讓她們感受家的溫暖。很多學生家長感激地說,陳老師不僅教孩子們專業知識,而且教她們做人,培養她們向善向美向好的品德。許多學生畢業多年后,一直和陳蓉蓉保持著親密友誼。
作為歌唱家、教授的陳蓉蓉還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愿者。她常年做助殘服務,先后在居住的天津市和平區與三戶殘疾人家庭建立幫扶聯系。在她幫扶的殘疾人中有位名叫孫磊的孩子。他出生后就患有脆骨病,四肢很短,骨骼脆弱,遇到一般的磕碰就容易造成骨折。孫磊終生要坐輪椅,生活要靠人照顧。他父母又都是下崗工人,家里生活很困難。但全家人都很堅強,特別是小孫磊還很喜歡唱歌。陳蓉蓉經常去他家噓寒問暖,幫助解決生活困難,還教孫磊唱印尼民歌,成為了他們全家的好朋友。人有了溫暖,就有了自尊,就有了奮斗的勇氣和信心。在陳蓉蓉的幫助下,孫磊不僅讀完了中學,而且還上了大專,系統學習了計算機課程,能在電腦上做各種廣告設計,從而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,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了。還有一位患類風濕僵直病的中年人也是陳蓉蓉的幫扶對象。病痛使他心情憂郁,對生活失去信心。為了讓他這位中年人提振精神,解除心病,陳蓉蓉經常去看望他,送去關愛和溫暖。有一次,陳蓉蓉叫上唱男中音的丈夫和作為歌唱演員的女兒一起,到這位病人家里開了一次家庭音樂會,鼓勵他堅定信心,戰勝病魔,早日康復。病人十分感動,他拉著陳蓉蓉的手說:“陳老師,太感謝了!你們全家這么關心我、幫助我,我一定好好治病,早日站起來,回歸正常生活?!?/p>
陳蓉蓉家門口有位擺攤的小商戶,陳蓉蓉每天下班回來,都要在他攤兒上買點兒東西,也不管家里需不需要。其實,她就是為了讓這位小商戶能多增加點兒收入,能生活得更好些。每次小商戶見陳老師過來就靦腆的笑,陳蓉蓉也報以微笑。在這笑聲中傳遞著人間的互助與友愛。
2005至2006年的那個冬天,陳蓉蓉不幸患了癌癥。在與疾病的抗爭中,她仍然關心著學生、親人和朋友。當她得知家里保姆侯姐在上初中的兒子學習不用功、成績比較差,侯姐為此十分焦急時,陳蓉蓉專門把侯姐的兒子從老家約到自己家中,拖著病體勸說和鼓勵孩子:“我聽你媽說,你每次有了好吃的東西,都先讓媽媽吃,媽媽不吃你不動;還有,媽媽給你零用錢,你舍不得花,放假探親時,再給爸媽買東西,是這樣嗎?”孩子不好意思地點點頭,陳蓉蓉又說道:“這是你的優點,是孝順。孝順是美德,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是什么困難都能克服的,我相信你的學習也一定會上去的!”聽著陳蓉蓉溫暖鼓勵的話語,這個總挨父母批評的孩子昂起了頭,眼中透出明亮的光芒,他說“陳奶奶,我聽您的話,回去一定努力學習,您看我行動吧?!焙髞黻惾厝夭≈刈≡?,還經常叮囑丈夫,要按時給保姆發工資,讓孩子讀書有保障。
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,陳蓉蓉以演唱印尼民歌、拉美民歌和日本民歌等享譽歌壇,是她把印尼民歌在祖國傳唱,不僅帶給人們異國風情的藝術享受,還傳遞著不同國家、不同民族在文化藝術上的相融相通,也訴說著不同國家人民心靈相通的歷史佳話。陳蓉蓉在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曾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,獲得過市級“三八紅旗手”和“優秀志愿者”、“助殘模范”等光榮稱號。上世紀90年代,她還代表天津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。除了演唱和教學,她還曾長期擔任天津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職務。她的名字已被收入《中國藝術家辭典》和《中國婦女名人錄》?!?/p>